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网首页 | 论坛 | 博客 | 艺搜
 
 吴建斌
 http://wujianbin.artron.net/
 
  搜索:
 
《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序与后记
 
作者:吴建斌  发布时间: 2015-09-11 14:38:06
 
 

  序:影像记录历史


  摄影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哪怕错过一秒都会失去最美的画面,但这种刺激的挑战性正是追求极致摄影的魅力所在。在吴建斌这本《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中,有许多壮美的拍摄画面,令我震撼,也让我随着影像一起见证了神秘的“转场”历史和文化。


  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摄影人必须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为人民服务,记录历史和文化,摄影作品才能更有价值和意义,而吴建斌在这本拍摄游牧民族转场生活的摄影作品中为摄影爱好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不畏艰辛走入苍凉的北疆,克服种种艰辛,和普通牧民一起生活400多个日夜,融入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这是摄影人的一种责任和反思。他为我们记录完整的牧民转场过程,通过影像保存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更多人读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特色。我自己也常年从事摄影创作,组织摄影人外出进行摄影创作,所以十分了解跋山涉水创作摄影的辛苦,因此,内心也十分佩服吴建斌能在西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1年多,不断克服水土不服、环境恶劣、饮食差异、文化差异等等问题,坚守着自己的摄影追求。


  阿勒泰牧民的生存方式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游牧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如果说牧民的转场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一个故事,那么吴建斌就是记录整个故事的人,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和牧民一起生活,贴近最真实的群体,用一个个画面平静阐述着摄影镜头背后的这本摄影画册,突然明白原来摄影人不仅需要满足自己的喜好,更多的是需要承担起责任,


  让影的故事,让人们一层一层解开神秘转场的面纱,看到每种文化背后的光芒。仔细品阅吴建斌像记录历史,让世界读懂中国。


  未来,阿勒泰牧民的转场牧道或许会在科技发展、社会变迁的因素促使下慢慢消失,我们再也无法看到淳朴的、传统的转场场面,那时,我们只能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吴建斌的珍贵摄影作品中寻找祖先的痕迹!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


  王瑶


  后记一: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拍摄过程及感悟。


  这是一生难得的经历,也是感悟人生的独特旅程,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不仅有乐趣,还有厚度。在过去的400天里,我们从繁华的内陆城市前往偏远的阿勒泰哈萨克民族的牧场,来回往返5次,熬过了2个寒冷的冬季,一个春季,一个夏季和一个秋季,终于完成这部记录鲜为人知的阿勒泰民族的摄影作品——《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实属不易。


  阿勒泰,一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那里藏着神秘的阿勒泰转场文化。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国、俄罗斯、蒙古国毗邻,但这片遥远的土地有着她独特的魅力,召唤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这片土地上有哈萨克族(简称:哈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族等八个民族的人民,哈族人居多,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感情深厚。从行政范围划分,这里属于新疆的北部,俗称北疆,北疆与瑞士在同一纬度,所以从地球高空看去,风光堪比瑞士,有连绵不断的雪山,辽阔无际的草原,数不尽的牲畜,丰富的水源和矿藏资源。我们有幸见到这片土地的大美风光,深入牧民生活,了解转场历史,都是缘分……


  还记得12年的冬季,我和钱扞老师约定要一起前往哈萨克族,深入牧民的生活,记录他们的生活习俗,办摄影展览让更多人和我们一样走进牧民的转场生活。这种强烈的拍摄愿望是一种使命,后来,我们真的到了哈萨克,实践着最初的拍摄约定,追随着牧民生活,拍摄转场中的春夏秋冬,感触真的颇深。镜头对准的是壮大的转场画面,记录的是人类和自然、牲畜之间的生存法则,我们学会的却是牧民们乐观生活、积极的简单处事态度,以及传承了几千年、融入到精髓里的牧民精神。什么是转场?简而言之,就是牧民们将自家的牲畜群以及全部家当从一个牧场转到另一个牧场,逐水草而游牧的生存方式。牧民转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如果牧民不追逐水草生存,那么牲畜群就会饿死,牧民也就失去了唯一的生存经济来源。转场,是一种应对环境的生存选择,同时也是牧民们乐观、积极的选择,是他们的生存根本之道。千百年来,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法则中,游牧民族能生存下来,代代繁衍生息,一定有他过人之处,在深入了解牧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之后,我想“转场”应该就是他们的强大之处,全年牧民都在转场的路上,为转场而忙碌着······


  曾随口问牧民:累吗?


  牧民平静回答:习惯了。


  再问牧民:生活枯燥吗?


  牧民笑着说:不,很丰富。


  翻开历史的长卷,草原的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自由行走,牧民们感谢自然的恩赐,自由地生活在这片草原上。但是,随着牧民人口和牲畜数量的膨胀,水草资源逐渐出现了匮乏,所以,最原始的转场方式也逐渐受到了影响。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许多牧民也会聊到转场的延续问题,当地牧民说十年前,牧民总量还有5000多人,而现在不到3000人了,大多数年轻人不愿继续留在牧场当牧民了,而请人赶牲畜和机械协助转场的做法正在兴起。许多人表示惋惜,他们担心的应该是祖祖辈辈们传承的文化,还有这片熟悉的故土。


  在出画册之际,我们再一次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领导和朋友们,感谢企业家刘军董事长、钱悍夫人蔡茜女士、深圳电视台刘通国先生,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另外,在我们实际的拍摄安排工作中,得益于有阿勒泰地委邓书记、市委王书记、阿拉哈克乡许建彬书记、叶县长、乌兰副书记、牧办主任、牧办副主任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次感谢他们!在策划书名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关键的“转场”、“迁徙”、“游牧”,因为我觉得它们不足以概括转场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几番琢磨,最后确定为《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的贬低之意,仅想借此缅怀这种独特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如果真的如人们预测的那样,十年之后游牧民族的转场方式将消失,那么,牧民们行走的牧道自然也会消失,那时,关于阿勒泰牧民的牧道生活点滴只能在文字和照片中去寻觅了。我们无需对时代变迁而哀叹,只能以最独特、最全面的方式去纪念和保存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吴建斌


  二〇一四年三月


  后记二:无愧的摄影家


  “转场”是古老而神秘的游牧生活方式,也是北疆哈萨克民族独特的生存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牧民一年四季在定居与转场生活中游走,延续着几千年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传统,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群淳朴的人,追随大自然,遵守自然而居。这片土地上的“转场”生活也将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永久的记忆。


  我的夫人蔡茜,出生在新疆,从小和哈萨克族孩子一起长大,所以她对这片土地与当地牧民有着说不出的熟悉与亲切。正是缘于夫人的热心介绍与不辞辛劳的张罗,才得以让阿勒泰的阿拉哈克乡牧民接受我们,让我们走进哈族牧民的神秘转场生活进行拍摄。2012年11月,我同新疆阿勒泰的朋友许建彬去了一趟深圳,和吴建斌老弟举杯畅饮,偶然聊起我在拍新疆的“转场”专题,没想到这个摄影题材让他兴趣昂然,饱含热情。虽然,我巨细无遗地告诉他那里的环境艰苦、气候寒冷、手机无信号、拍摄艰难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原以为这些艰难困苦会令他退缩,却没想到他竟信心十足、热情高涨。当我回到山东以后,他仍旧一直打电话给我,强烈表示要随我拍摄冬季转场,这应该就是我们与“转场”之间的缘分。说句心里话,建斌对难能可贵的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真的深深打动了我。


  新疆,占中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天辽地阔、风光旖旎,真是摄影人的天堂,然而,在这片圣土拍摄转场需要历经千辛万苦。从深圳直飞乌鲁木齐就要五个多小时,然后转机飞阿勒泰还要一个小时,如果遇上飞机晚点、特殊天气无法降落,还得改签。我们每次了阿勒泰已近半夜,第二天一早五点多就得起床驱车赶往牧场,不到一百公里的路程,由于道路艰险,有时要跑一整天才能追赶上牧民转场的队伍,下车追着牧民的羊群,来回要跑十来公里。每天行程结束,也数不清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直到牧民搭起帐篷,支起炉子,烧上奶茶,太阳完全落山了,我们的拍摄才算结束。回首这一年多拍摄转场的几百个日夜,内心感慨不已。对于建斌这个久居香港的企业界大忙人来说,能够静下心来和牧民一起生活,追随拍摄转场,十分难得。在我的印象中,他每到一户人家都与牧民友好的交谈,无论是长者还是孩子都很喜欢他。热情的牧民会拿出自制的酥油,奶疙瘩,风干肉来招待他,他也十分淳朴,端起奶茶就喝,抓起羊肉就吃,躺上羊毛毡就睡,完全和牧民打成一片,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摄影素质和精神。


  为拍好转场,建斌从2012年的冬季开始一直到2013年四季,不断奔波在繁忙都市与遥远的阿勒泰地区,五次飞往阿勒泰。在那里,我看到了他慈善的爱心,为牧民的生产、生活慷慨解囊;看到了他工作的热心,实实在在与牧民融为一体。在拍摄途中,哪里有羊群和牧民,他总是冲到最前面,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有时候,即使在深夜两三点,零下三十多度,他也会一拍到天亮。从关注、感染、震撼,变成对牧民浓浓的亲情,整个拍摄过程变得有血有肉。哈萨克族人的淳朴、热情,已经深深的感动了他,而他则将内心的感动之情巧妙融入到他的每幅作品里,他不仅拍摄了令人震撼而宏大的转场场面,更多的则是把镜头定格在牧民们真实的普通生活中,正是他这种对纪实摄影的敬业与追寻,才有了今天这本沉甸甸、具有时代特色、又有历史价值的摄影画册。当大家细细品味完《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对神秘转场有更深入了解,也会不自觉在这位企业家和作家的名字后写上一行沉甸甸的字——“无愧的摄影家”。


  钱扞


  二〇一四年三月


  后记三:《另一种“寻道”摄影艺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无论它最终是否实现,这个梦终将伴其一生,深刻而隽永;摄影,对于爱它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永恒的梦······


  因为喜欢摄影,所以结缘了许多摄影艺术家朋友,能够有幸读到不一样的摄影人生,看到更独特的摄影风景,甚是感激。作为经历过筚路蓝缕的创业者,我也深知“寻道”的不易与艰辛,摄影艺术和创立事业一样,同样需要你像对待知己一般用心,需要你倾其所有地去钻研、追寻。吴建斌是自己所结识的众多影友中令我敬佩的摄影艺术家之一,不单单是因为他拥有高超的摄影技巧和优秀的摄影作品,更重要的是被他热情、忘我地投入摄影创作的精神所感染,生命的触觉在他眼中就是感知摄影、追寻摄影,这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


  犹记得,吴建斌打算前往新疆拍摄哈萨克族转场文化时,就已经有许多摄影友人给他讲述在北疆拍摄环境之艰苦,但是,我当时从他眼中看到的分明只有激动、期待,而并非是畏惧,我想,这是一个摄影勇士的精神。在新疆坚持拍摄了400多个日夜,需要跟随牧民们一起生活,跋山涉水不断转场,其不适与艰苦可想而知。但当他返回内地之后和好友们一起闲谈,常谈到的并非是拍摄环境的辛苦,而是自己内心对于神秘转场文化即将消失的惋惜,对传统、原生态的游牧民族生存方式被工业进程所打破的无奈。在我看来,他将摄影视为一种人生的“寻道”之法,也是一种责任之义,因此,他才下定决心将1年多的珍贵转场拍摄作品集结成册出版。这本《千年牧道:阿勒泰牧民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为鲜为人知的哈萨克族转场文化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将新疆游牧民族的神秘转场生活和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看,画面中既有牛羊成群浩浩荡荡前进的宏大场景,也有傍晚余晖下草原人家的和谐、安详,与其说这是一本摄影画册,不如说这是一个关于哈萨克族的万花筒,里面的世界神秘而多彩。


  他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幅画面,都是朴素的摄影梦想果实,也正是这种不断“寻道”的力量成就了一个摄影艺术家,也铭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撰写了一种历史,是以为记。


  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倪月忠


  二〇一四年八月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